为了促进大学生对亲密关系的处理和心理知识的了解,增加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自我管控能力、调节能力,帮助学生降低对亲密关系的躁动、困惑,我校于11月5日举办了主题为“失恋这件小事”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11月5日下午,我校于教科楼208教室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学生工作部全体人员和我校23个院系的班级心理健康委员代表参加活动。活动由学生处副处长张发民主持。



本次讲座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失恋为什么这么痛苦、我们为什么会分手、分手后的心理调节。孙青青通过生动的生活案例,层层引入,启发同学对恋爱关系进行思考。
一、失恋为什么这么痛苦
失恋是恋爱过程中断,在客观上表现为相爱的双方分离,在主观上表现为失恋者体验到悲伤、忧郁、失望等消极情绪及心理痛苦和压力。恋爱的过程是两个人相互了解和选择的过程,当一方提出终断恋爱关系时,另一方就会失恋。
孙青青以大学生典型事件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引领同学们积极思考,让同学们首先明晰了失恋导致的情绪变化。无论什么时候,爱自己都应该是最重要的。
二、我们为什么会分手
爱情本就会经历生老病死,行为心理学家Joseph Hopper认为情侣关系满1年半之后,会进入一个决定阶段,双方都会慎重地重新审视与对方的关系。根据英国一项2000人+的爱情调查结果,大部分情侣都表示在相处16—18个月后会从疯狂的热恋中走出来,重新思考彼此的关系,考虑是否要继续进一步相处。恋爱中的我们,渴望通过“承诺”来保持稳定的两性关系,缺乏的承诺感(commitment)的感情很难长久。当我们选择无条件相信对方时,便容易产生“积极错觉”
孙青青运用爱情三角理论,向同学们总结了爱情的七种类型,告诉同学们在爱的三元论中,总共有七种不同的人际关系,每个都包含不同程度的亲密、激情和承诺。并且这七种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十分常见。
三、如何调整分手后的状态
孙青青主要向同学们介绍了两种方法:首先,我们应矫正认识,尽快转变观念。这就需要我们摘掉在热恋时加在对方头上的光环,明白对方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提高自信心,相信会找到更好的意中人。其次,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这件事。具体来说,我们需要意识到,当经历心碎时,我们的大脑可能会对前任和我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高度理想化的回忆和思考,我们只倾向于记住最美的时光与前任最好的品质。负性再评价并不是有意识地把事情往坏处想,而是重新发现已存在的问题,你不必有道德上的愧疚感。
在失恋后,我们往往倾向于把这段关系理想化,很少去考虑我们做出的妥协和受到的伤害,直视这些,可能就会发现,在这段已经过去的关系中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最重要的是告诉自己:前任并不完美,你们的关系也不完美。每个人都曾在爱情的得与失中惶惶不可终日,在分手后经历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但对前任的依恋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逝去。所以有人说,所谓的爱情,其实是一场大病。希望你在某天醒来,心情轻松,告诉自己:难熬的日子好像要过去了,而我的病就要好了。相信每个人的裂痕,最后都会变成故事的花纹。